中国经贸新闻网
当前位置:经贸资讯网 > 滚动 >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被蜱虫咬伤丧命这个病死亡率达到15%

2018-07-04 08:49 来源:现代快报

被蜱虫咬伤丧命这个病死亡率达到15%

  宋先生手臂被蜱虫咬伤留下的痕迹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任红娟摄

  原标题:一家三人被蜱虫咬伤,只活下来一个

被蜱虫咬伤丧命这个病死亡率达到15%

孩子脚趾被蜱虫叮咬

  夏天到了,户外活动的人喜欢去树木、草丛较多的阴凉处躲避太阳,但在外游玩或者进行农耕时要警惕一种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虫。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鼓楼医院获悉,今年4月份以来,该院已经收治了17例遭蜱虫咬伤的患者,其中有两例已经死亡。专家提醒,夏天潮湿闷热,各类蛇虫出没,市民万一被咬伤,应谨慎对待,出现不舒服时要及时就医。

  通讯员柳辉艳王娟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任红娟综合《杭+新闻》

  江苏:一家子三人被蜱虫咬伤,两人身亡

  近日,江苏盱眙铁山寺附近的宋先生(化姓)一家可谓祸不单行。先是5月底6月初,小舅子和岳母先后被蜱虫咬伤后,因在当地医院迟迟未能确诊,多器官衰竭而病重不治。可谁知在宋先生为岳母处理丧事的过程中,裸露在外的右小臂也不小心被蜱虫咬了一口,这让他也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宋先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6月9日,他去铁山寺处理岳母的丧事,当时感觉右小臂被什么虫子咬了一口,后来到当地乡镇卫生院就医,因为不能肯定是被蜱虫咬伤的,就简单地进行了消毒处理。由于家里人接连去世,宋先生心里有点担心,6月11日他又到县医院做了检查,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6月12日下午,他开始发烧,头昏、浑身乏力。6月13日,家人带他到南京鼓楼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蜱虫叮咬产生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吴卫华说,病人入院时情况非常危险,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并有咳血、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周文三、管床医生吴卫华以及感染科的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针对蜱虫的治疗,经全力抢救和精心护理下,宋先生脱离危险,已康复出院。

  浙江:两岁娃脚趾长“黑痣”,医生拔出一只蜱虫

  “医生快替我孩子看看,脚趾里有什么!”6月30日,家住杭州滨江区的楚楚(化名)一家冲进浙大儿院滨江院区皮肤科,扒开楚楚的脚趾,焦急万分问:“今天突然发现女儿脚上有这样一颗‘黑痣’!”

  楚楚爸爸说,当天老婆陪女儿在家玩,因为天热,2岁的女儿赤脚在家走来走去,当女儿坐下来的时候,老婆无意中瞄到女儿大脚趾上长出了一颗“黑痣”,再凑近一看,发现“黑痣”居然是虫子。老婆想要拿东西摘除虫子,但又下不了手,于是给他打了电话。在电话里,楚楚爸爸阻止了老婆想要摘虫子的动作,回家抱着女儿就往医院赶。

  听了楚楚爸爸的描述,医生仔细检查了楚楚的“黑痣”,判断这是一只蜱虫。“估计蜱虫咬伤孩子的时间不久,脚还露在外面,身子已嵌入脚趾中。”医生边替楚楚检查,边表扬了楚楚爸爸行动果断。

  “很多人发现被蜱虫及叮咬后,第一反应是立即摘除。殊不知,蜱虫吸血的口器很复杂,上面长有倒刺,摘除不当,很可能使它的口器折断并留在皮肤里,从而引发感染。所以,及时送医是最保险的做法。”医生先用酒精试图闷倒蜱虫,然而过去半小时,蜱虫依旧没有从楚楚脚上松口,最后只能配了麻药,等到蜱虫松口,才将蜱虫整个取下。“蜱虫取下的时候,有绿豆那么大,虽然用了麻药,但依旧到处乱爬。”

  为何发病?有的蜱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

  被蜱虫叮咬为什么会致命呢?吴卫华解释说,蜱虫体内有一种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不是每个蜱虫都带毒,只有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咬伤才会发病。”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当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而发病的人群,主要是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

  这个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呈现季节性发病,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5-11月,5-7月为主要高峰期,9月份为次高峰期,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原因是蜱虫在这个季节里会大量生长、繁殖并在野外环境中活动,而人群也会在这个季节广泛地开展生产劳动以及户外活动。

  为何夺命?有潜伏期,一旦发病就很凶险

  这个病初期有点像流感,病人会高烧不退,很容易被误诊。吴卫华说,除了发烧,还有个典型的表现,就是血常规检测发现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式下降。被蜱虫叮咬后,最短2-3天后发病,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复期三个主要的过程。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唿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症患者多合并神经、精神症状,预后较差。

  “这种病毒感染是全身的,基本上没有人对这种病毒感染有免疫力,一旦被感染非常危险,其病死率达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吴卫华说,大多数患者经早期、及时、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者、治疗不及时往往病情偏重,预后较差,少数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吴卫华告诉记者,应对蜱虫叮咬,预防是第一步: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果需要进入此类地区,应做好个人防护,最好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虫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

  必须在野外作业或露营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尿液、粪便、唾液中检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密切接触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导致感染。吴卫华提醒,家人接触患者时要注意带防护设施,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或呕吐物等,以防感染致病。近年来,医院已经陆续发现并确诊了多例家人照顾病人而感染的实例。

  被蜱虫咬伤后不要硬拽,有症状应及时就诊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被蜱虫咬伤丧命这个病死亡率达到15%

  蜱虫咬伤后的正确处理。

  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周文三副主任特别提醒:如果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应该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独家报道
关于我们 版权信息 信息合作 隐私保护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