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贸新闻网
当前位置:经贸资讯网 > 新闻 > 财经新闻 >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托克托县郝家窑村:小葡萄串起“紫色幸福”

2022-12-16 10:38 来源:托克托县人民政府网站

河曲弯弯,峰回路转,古窑林立,葡萄成片……站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郝家窑村的黄河观景平台上远眺,一派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多年来,该村依托当地特产“托县红葡萄”,创新“党建+”模式,开农家乐、办美食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村民钱袋儿鼓了、心劲儿足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郝家窑村种植葡萄已有200多年历史,家家户户都会种葡萄。这里的葡萄皮薄、肉厚、味甜,当地人称之为“托县红葡萄”。以前,受限于气候、交通等因素,村里晴天黄土漫天,雨天泥泞不堪,葡萄常常烂在地里,变不成钱,村民的日子过得苦巴巴,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

22年前,长年在外务工的青年郝争平回到家乡,当选郝家窑村党支部书记。他向所有人承诺,要为大家铺就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道路。

起初,郝争平所在的党支部召开支部会议,探讨利用黄河风情和葡萄产业发展农家乐,但村民们都婉拒了。在他们看来,雨一来,水一涨,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也是村里的一员,我来干。”2005年,郝争平的妻子芦三美蓉率先凿了窑洞,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将农家菜和葡萄端上餐桌。适逢托克托县委、县政府决定让郝家窑村大力发展餐饮业和乡村旅游业,农家乐的生意十分红火。“那时候,平均每天要接待40多桌,中午的场还没结束,下午的客人就来预订了。”

2008年,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落户郝家窑村,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这个藏在深闺的“桃花源”。有了芦三美蓉创办农家乐的成功经验,很多村民也开始着手开办农家乐。

在郝家窑村西侧的柏油路旁,自种自养的“二虎农家乐”出了名,他家的黄河鲤鱼、炸油糕、背锅烙饼备受游客欢迎。退休的老支书秦建民回忆:“以前我们只靠种地,投资大、回钱慢,别的想都不敢想,能吃饱就很幸福。2008年,我们在党支部的号召下开始经营农家乐,搞起了餐饮,日子越来越红火。”

秦建民的妻子任秀清擅长炖鱼,是托县炖鱼市级非遗传承人。2018年,郝家窑村党支部举办了首届黄河旅游文化开河鱼节,任秀清凭借娴熟的技艺,夺得炖鱼大赛第一名。“多亏了党支部,不仅成立了旅游餐饮协会,对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统一了餐饮标准和价格,还定期对我们进行培训,并策划了开河鱼节,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任秀清说。

在秦建民看来,开农家乐搞餐饮这一步走对了。“以前大家住土房房,四口人才收入1万元。如今,村里家家都有存款,也都能在县里买得起房,很多事儿都敢想敢干了。”

近年来,郝家窑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总要求,以黄河民风民俗为中心,凝心聚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党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带动发展庭院经济,家家房前屋后种植葡萄、辣椒等。在郝家窑村34名党员中,就有9名党员带头开办农家乐,12名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开辟葡萄采摘园,示范种植奥古斯特、火焰无核、维多利亚、小红皮等新品种葡萄。

如今,郝家窑村的葡萄已从10年前的每斤1.5元提升到每斤10元,葡萄种植由原来的1500亩增加至3000亩,人均收入也由原来的5839元增加到28600元。光葡萄采摘一项,全村年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村民无需外出推销,靠游客采摘便能销售一空。村风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扭转了村民出行难、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局面。

尝到了葡萄产业的甜头,村党支部还投资建设了“黄河湿地民俗馆”,将村民用过的石磨、碾子、犁头等搬了进去,村民茶余饭后可以在这里忆苦思甜、展望未来,游客也可以前来参观。此外,村里还建起了综合服务大厅、文化室、黄河神韵广场、百货超市等。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黄河文化,盘活现有资源,为美丽乡村聚人气,为广大游客谋福利。”郝家窑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独家报道
关于我们 版权信息 信息合作 隐私保护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