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贸新闻网
当前位置:中国经贸新闻网 > 经贸要闻 >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进博会助力中非经贸合作更加走深、走实、走稳

2019-11-13 10:13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9年11月5日至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行,展览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吸引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约50万专业采购商。进博会作为中国首创的进口贸易展销平台,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在这个平台上,非洲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参展方,他们不仅瞄准中国市场机遇、拓展中国业务、与中国进口商建立互利贸易关系,还在进博会上对接来自欧洲、北美、亚洲的潜在客户。“对于中非经贸合作来说,进博会对于促进双方市场供需对接、扩大非洲产品进口、优化中非贸易产品结构、减少制度性成本、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中非两大市场的需求对接,优化资源配置

  过去20多年间,中非间经贸关系发展迅勐。2019年,是中国连续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第十年。对中国来说,非洲这片广大的土地蕴含了无限商机,机电设备、建材、纺织品等商品的出口,缓解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与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对非洲来说,中国的资金、设备、技术、服务能与其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人口红利与广大的市场潜力相结合,释放其经济发展的潜力。随着中国民众的人均收入和购买力的上升,其消费需求也从以前的温饱转变为对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和高质量的追求,正是这种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多非洲的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创造了广阔空间。但是,对于非洲商品供应商来说,由于中国市场巨大而商品需求分散、获取中国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和作为个体开展跨国贸易的资源配置能力不足,要实现与中国国内需求市场的有效对接存在困难。事实上,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贸易联通,也要进一步推动中非两大市场的需求对接。而借助进博会这一平台,非洲独特、多样化和竞争性产品能得以展示,非洲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也得以展示。更重要的是,进博会能聚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供应方、需求方及其相关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服务企业于同一地点,通过利益相关方的高效交流沟通,能解决非洲出口商个体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促进中非市场需求对接,实现从“展品”展示到“商品”流通,再到“贸易”联通转变。可以说,进博会是中非供需对接的重要平台,使中国消费端需求更快捷与更准确地传递到非洲供给端,从而提高非洲产出与出口效率。

  二、扩大中国自非洲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注重出口导向,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成为了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更注重保持进出口贸易平衡,并且国内民众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进口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不断扩大。对于中非贸易来说,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双方深化贸易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果。2000年中非贸易额仅为100亿左右美元,到2008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虽然2015年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疲软影响,中非贸易承受了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2017年之后中国对非洲进出口额均呈回升态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18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约1047亿美元,自非洲进口约992.81亿美元。进博会是中国首创的进口贸易展销平台,是中国明确的扩大进口的平台载体,只要参展国家或企业展出的产品竞争力强,都可以以该平台为依托出口到中国市场来,进而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对于非洲的产品来说也是如此,中国借举办进博会的契机也能像非洲贸易伙伴表明,中国正逐步向进出口贸易平衡转型,中国的巨大市场欢迎非洲出口商来寻求发展机会,未来中国也将继续扩大自非进口,促进中非间贸易的稳步、平衡发展。

  三、优化中非贸易产品结构

  中非双方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以及双方工业化的阶段差异决定了双方贸易商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向非洲出口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多年来一直是非洲自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近年来随着非洲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非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非洲自中国进口建材、机械设备等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国自非洲进口方面,以原油和各种原材料为主的初级产品、资源初加工品为主。近些年来随着非洲工业化的缓步发展,初级产品进口占比下降,资源初加工品占比上升。但是,中非的贸易结构仍有改善空间。事实上,中国一直致力于扩大从非洲非资源产品的进口规模,提高非洲国家的产品深加工能力,并支持非洲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和出口。2018年,中国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对非出口金额占中国对非出口总额的56%。同时,中国自非洲的非资源类产品进口也显着增加,2018年中国自非进口同比增长32%,其中农产品增长了22%。随着许多非洲国家致力于发展经济多样化,通过制定国家发展的长远计划、努力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非洲出口商品的多样性不断增强。由此也可以预见,在未来中非间的贸易商品结构也将持续改善,中国从非洲进口的产品种类将更为多元、丰富。而进博会作为重要窗口,为中国扩大自非洲进口产品的种类提供途径,并且也将持续发挥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为中非间商贸活动增加活力,提升中非在贸易领域的合作与升级。可以说,进博会也见证着从“在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到“为中国制造(made for China)”的转变。

  四、减少制度性成本,为中非贸易提供便利

  首届进博会以来,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了对外开放、提升贸易便利化的决心。首先,进博会执行“双境外”原则,即参展的必须是境外企业,商品必须100%来自境外,中国企业则主要参与采购和交易。此外,还另有税收优惠政策对第二届进博会展期内销售的合理数量的进口展品(不包括国家禁止进口商品、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国家规定不予减免税的20种商品和汽车)免征进口关税,并且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按应纳税额的70%征收。其次,中国还专门为参加第二届进博会的非洲国家进行了多项支持措施。除了对非洲大陆最不发达国家给予了95%的进口产品的免关税、免配额待遇,还对一些非洲国家展的展位费等费用、宣传方面都予以相应支持,提升非洲国家参与进博会的积极性。再次,为了提升贸易的自由化,中国自2017年12月以来4次大规模降低关税率,以扩大进口,这对削减中国对非洲的贸易顺差产生积极作用。并且,在进博会加大进口、扩大开放的驱动下,中国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简化通关流程和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加强相关服务保障等措施。截止到2019年5月,进口和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已提前实现比2017年压缩一半的目标,通关成本显着降低。2019年,中国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提升至31位。简言之,进博会的举办以及后续行动,减少了中非贸易的制度性成本,推进了中非之间的贸易联通,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和企业能在中国开放的门户下分享红利。

  五、增加经济全球化信心,为中非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受到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国际贸易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法国科法斯集团(Coface)日前发布报告称,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数量约为2010年时的2.5倍。中国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连续举办进博会,对于增强国际社会对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中国进博会并不仅是单纯的普通商品会展,它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外交活动,是中国主动向全世界开放本国市场、推动全球化发展、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贸易壁垒的决心和行动。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这些国家的积极响应,彰显了中国维护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自由化、坚持对外开放受到的认可。借助进博会这一平台,中非合作与发展也将在开放的环境下更加走深、走实、走稳。

独家报道
关于我们 版权信息 信息合作 隐私保护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更多   
 
 http://www.zjemr.com/
 http://www.chhycj.com/
 http://www.xsdnews.com/
 http://www.shzf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