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描述放风筝之乐的千古名句。近日,这种满天纸鸢的浪漫场景将在河北省廊坊市第什里村接连上演。
2016年4月29日,河北廊坊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暨全国风筝精英赛(第什里站)新闻发布会。主办方表示,本次赛事将以“放飞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主题,于5月7日—— 15日期间举行。其中5月7日—5月9日举行的全国风筝精英赛则将汇聚全国风筝届的顶级选手,上演包括三个大项及15个小项的风筝竞技,为来自全国的游客上演一场风筝届的“华山论剑”。

主办方向记者介绍,风筝既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不错的健身运动。在放风筝时,手、眼以及四肢协调配合,不断奔跑,使全身都能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以风筝为载体的纸鸢文化,涵盖了绘画、文学、工艺等多方面的审美传承,是一项既能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又能给现代人带来健身益处的体育运动。
据了解,本次风筝精英赛的举办地点第什里,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生产地,有着200多种宫廷风筝画谱和几十种风筝口诀。第什里风筝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形成了集北京、天津流派于一身,独具特色的宫廷风筝。宫廷风筝,被誉为我国风筝中的“绝品之最”,做工精细华贵,结构精巧,以沙燕驰名。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传承,廊坊第什里风筝于2009年荣获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而以第什里地区为中心,也逐步形成了京津冀民俗(风筝)风情小镇,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

在发布会现场,来自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和相关学者、专家对风筝的历史和作为体育运动的独特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曹氏风筝工艺坊负责人、民俗学家、第什里风筝文化发展顾问吴同泰先生向大家介绍,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自古就有“祈福、长寿、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古往今来,民间的风筝放飞活动从未间断。现在,风筝已经被正式纳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放飞风筝时,人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通过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动,能够疏通经络、强身健体。看风筝高飞,眼睛一直盯着不断飘移的风筝,有助于消除眼肌疲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放风筝危险系数低,老少咸宜,既能够锻炼身体,也是一种有趣的休闲方式。

据本次赛事的主办方介绍,第什里代代传承的宫廷风筝按形状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古代第什里风筝的创作主要着眼于艺术领域的自娱自乐,后来随着手工艺人和风筝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制作的风筝也由自娱自乐转向市场贩卖,渐渐出现了手工作坊。
如今,第什里村已经发展成为京津地区最大的风筝生产加工基地,并成立了第什里风筝协会。当地借力第什里风筝文化产业,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全力建设风筝小镇。在小镇打造了风筝文化一条街,建设了风筝广场、风筝展室和风筝博物馆,另外,第什里建设了风筝加工厂,在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基础上,还可以供游客体验、参观。

近年来,第什里村所在的安次区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全力发展风筝特色产业,打造安次“本土文化品牌”,推动风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第什里村为中心,辐射二十余个村街,并扩展到周边多个乡镇的产业布局,产品畅销北京、天津、潍坊、青岛等多个城市以及欧美、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
作为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第什里不但肩负着保护风筝文化的责任,而且还在尝试着让风筝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5年,第什里风筝应邀参加在美国南加州举办的首届帝国郡文博会,凭借精美的图案造型和精湛的制作技艺,受到当地友人的广泛好评。第什里积极将风筝这门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对我国对外输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用现代赛事传承纸鸢文化,在体育运动中感受风筝魅力。从2015年到2016年,廊坊市第什里风筝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风筝爱好者。在一场场比赛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什里风筝这项民间艺术被越来越多游客喜爱,千年纸鸢文化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尹国臣对本次风筝节给与了高度肯定,表示,举办风筝节,“让风筝成为连结八方的纽带,沟通感情的媒介,愉悦身心的良方,使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势必将进一步推广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助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