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贸新闻网
当前位置:经贸资讯网 > 新闻 > 财经新闻 >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党建引领把方向 乡村振兴上台阶

2023-03-01 11:27 来源:阿克陶县人民政府网站

自治区纪委监委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访惠聚”工作队自2017年驻村以来,在自治区纪委监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督促、帮助作用,推动依也勒干村“两委”唱主角,党组织建设坚强有力,凝心聚力促发展,乡村振兴迈上了新台阶。2021年,自治区纪委监委驻依也勒干村“访惠聚”工作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依也勒干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依也勒干村一跃而跨入克州明星村行列,让我们走近她一同追寻她成功的密码和足迹。

党建引领把方向选出合格带头人

“访惠聚”工作队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南疆四地州村党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切实加强依也勒干村党支部和村班子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着重从基层经验丰富、学历层次高的大学生群体选拔补充班子力量,由一名优秀年轻的国家干部担任村支书,8名班子成员中大中专以上学历占90%以上,村“两委”班子均是90后,年轻有朝气,有干劲、有闯劲。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访惠聚”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把方向,使村党支部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心骨。

广纳民智激发内生动力

依也勒干村自然条件恶劣,戈壁滩占全村总面积的18.7%,人均耕地不足1.5亩。全村759户3348人中,2014年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434户2041人,贫困发生率达63.47%。“我们也想脱贫,但不知道干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干。”这是“访惠聚”工作队刚来时,听到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这个村为什么这么贫困?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调研,对贫困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基础设施落后是该村现状,而且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大家种植的农作物95%以上是小麦、玉米,经济效益不高。

为打破发展瓶颈,工作队结合本地实际,广泛征求民意,最终决定在5100亩戈壁荒地上建设林果基地,发展以西梅、巴仁杏、杏李、桃子、大果沙枣为主的特色林果种植。村里成立了林果技术服务合作社,116名贫困户入社,65名农户承包林果基地,依也勒干村实现了“村集体有增收、农户有产业、务工有渠道”。

刚到依也勒干村扶贫时,工作队发现,村里一些贫困户有着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为了引导大家用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工作队多方找门路帮助村民外出务工。2017年4月,工作队介绍了89名村民到吐鲁番市搭葡萄架。短短20天,平均每人收入3500元,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劳动致富的甜头。自此,主动找门路出去务工的村民络绎不绝。“以前,一些贫困户家里揭不开锅了就来村委会要求帮扶,现在大家劳动的积极性高涨,有的外出打工,也有的在本地就业,村里有250人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村委会主任库尔班·阿不力米提介绍。

工作队还积极争取国土、人社、扶贫等部门的支持,在依也勒干村陆续建成了驾校实训基地、面粉厂、木材加工厂、家具厂、屠宰点、砖厂、扶贫车间等15家小微企业,带动本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在家门口稳定就业。2020年8月,依也勒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随着村民们越来越富裕,工作队联合村“两委”打造了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并以此为中心建成了35间共1200余平方米的商业门面,形成了村上的小巴扎。为鼓励有能力的农户积极创业增收,工作队利用扶贫项目,设计打造了21个移动餐车,免费向村民们提供夜市摊位。“以前我们买东西要去县里乡里,现在家门口什么都有,再也不用跑那么远的路了。”村民阿依斯古丽·依明江特别有感触。

戈壁滩上掘出一个“大果园”

依也勒干村土地贫瘠,近三分之一是戈壁滩。如今,5100亩戈壁滩变成了大果园,依也勒干村成了“明星村”。然而,当初“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在戈壁滩上种果树时,不止一个村民认为,让石头开花,那是异想天开,干部在乱石滩上挖坑,相当于给自己“挖坑”。

事实上,经过几年苦干,干部们不仅没有把自己“埋”进坑里,反而还将坑“填平”了,并在坑里种下了小树苗,结出了致富果,带动村集体收入由之前的十几万元增加到去年的三百多万元,让原来半点产业也没有的依也勒干村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良好、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风貌。

自治区纪委监委“访惠聚”工作队2017年刚到依也勒干村里时,依也勒干村的村民们常说:“我们村人多地少、没有挣钱的地方,也没有像样的产业。”这让工作队很受触动,工作队深知治不了这个顽疾,村里就没办法发展。工作队向村民们郑重承诺:村子不脱贫,我们绝不回乌鲁木齐。通过深入调研、征求意见,“访惠聚”工作队决定将戈壁荒地改造建设成林果基地,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要把5100亩戈壁荒地变成能种活果树且挂果的金色果园,谈何容易。近600户村民,不止一个村民认为,让戈壁滩上的石头缝里长出果树,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工作队的干部是不是疯掉了说的病话?质疑、怀疑的声音铺天盖地。面对遍地的砂石,工作队带领村两委”发动全体村民挖石填土,改良土质,邀请林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规划林果基地建设,与水利部门商谈用水计划。

五年来,这支敢于啃硬骨头的扶贫工作队,一棒接一棒地传递着扶贫接力棒,在戈壁荒滩上浇灌出增收致富之花。“访惠聚”工作队的干部,白天带头在戈壁荒滩上筛沙换土,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教育工作,平均每个队员穿坏了40多双步鞋、戴坏了近百双手套。几年时间换来了5100亩林果基地硕果满园。乡亲种上了巴仁杏、果桃、新梅等果树,还有核桃和大果沙枣作为防护林。65户农民成为果树承包户,林果技术服务合作社成立后,116名贫困村民成了护林员,实现了村集体有产业、农户有增收、务工有渠道。

“除开工建设‘水上乐园’农业观光项目外,还建成了驾校实训基地、面粉厂等15家小微企业,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25万元。”养牛场、苗木培育实验基地等项目也投入运营,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依也勒干村产业办干部赫义提·卡斯木这样介绍道。

正如依也勒干村现任“访惠聚”工作队队长阿不来提·阿不都克里木所说,很多事情可以用钱办成,但像戈壁变良田这样的事,如果没有勇气,有钱也是办不成的。

“现在桃子、杏子都好卖。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款能达190万元。”2021年11月25日,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党支部书记艾合买江·艾沙感慨道,“真是不敢想,曾经的戈壁滩,现在靠产业致富,一年下来,果园带来了3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

“乡村振兴中产业是关键。”2021年8月,自治区纪委监委驻依也勒干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和村民一起打造了胡杨林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新建54座温室大棚,发展林下养殖……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产业发展更稳健。

倾情打造600余亩胡杨休闲生态公园

村民就近实现就业

“过去可不是这样。”2022年3月24日,依也勒干村村民努尔买买提·库尔班指着离家不远的胡杨林,说起了这些年依也勒干村的变化,满满的自豪感扑面而来:“我们村以前风沙很大,现在胡杨林修复了,村里风沙明显小了。”

依也勒干村的3000余亩胡杨林,种植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自治区纪委监委驻依也勒干村“访惠聚”工作队来到村里后,将修复生态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帮助村民在打造“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2021年年初,“访惠聚”工作队申请500余万元资金,开启了胡杨林的新一轮保护工作。挖渠引水、搭建喷灌设施、修剪杂枝、移除枯树、补种新树苗、铺放草皮……胡杨林渐渐恢复了元气。120余名村民陆续加入护林员队伍。对村庄2600多亩退化胡杨林采取修剪、生态补水、病虫害防治等修复措施,靠群众力量并多方筹资建设666亩胡杨林生态公园,目前已营业、效益良好。

为让村民都能享受到“生态红利”,村里在胡杨林里搭建起了木栈道,在宽阔处建起了毡房、木屋民宿、儿童水上乐园、人工观光湖、群众大舞台、休闲凉亭等,鼓励村民走进胡杨林创业就业。

胡杨林改造完成后,工作队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为主题,深入挖掘这片土地上的奋斗故事,将胡杨林旅游基地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基地。胡杨林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的定位,吸引来了看好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企业。

“这里离县城很近,自驾游和来团建的游客不会少,发展旅游很有前景。我们与依也勒干村签订了合作协议,建设胡杨庄园,营业额的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阿克陶县帕米尔之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胡杨庄园负责人介绍,庄园就近招聘服务人员,12名村民在庄园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

自胡杨林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开放以来,阿克陶县各级党组织纷纷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

老党员阿巴拜克热·那斯尔是胡杨林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的常客,他说:“每次来听宣讲都有新的内容,有新的收获。我是依也勒干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我亲眼看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为我们村带来的发展和改变。我愿意当一名义务讲解员,给来玩的游客说一说我们村的变化。”

林下养殖正在壮大,各类鲜花、沙棘种植渐成规模。借助胡杨林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片胡杨林正变得越来越有生机、越来越聚人气。

在依也勒干村,这两年,以村林果基地为中心,北面配套建有育苗中心、林果科技培训,南面启动了水上乐园、农家乐旅游产业,东面延伸形成了养殖、屠宰、彩砖、驾驶基地培训等卫星产业群众,实现了产业相互依存、资源循环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迈上新台阶。

工作队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围绕贯彻落实“四个不摘”政策等,切实抓实抓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加快实施万亩林果基地、胡杨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畜牧养殖基地、畜牧产业综合市场等惠民富民项目,助力农业现代化、养殖规模化、旅游生态化,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领依也勒干村全村走上了致富之路,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独家报道
关于我们 版权信息 信息合作 隐私保护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