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十的他,消瘦的脸颊,高高的个子,一双富有神采的大眼睛透着能干劲。艾沙·吾守是尉犁县达西村出了名的热心肠,让村民信得过的老党员。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75岁的老党员艾沙·吾守,从1973年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至今,党龄已有46年。在党46年,艾沙老人十分珍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他一笔一画用心书写着一名老党员的爱党爱国情怀。
7月28日,在达西村同心小院,艾沙·吾守老人正在给村民、返乡大学生讲述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自写诗歌内容。王潇雪摄
在艾沙老人家里有一面文化墙,墙上贴着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地维文字,记录着艾沙老人从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始,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以诗歌形式呈现了对党的恩情,以及近年来乡村的发展变化、群众喜笑颜开的精神面貌。
“各民族手拉手,走在共产党的正确道路上,珍惜美好的日子,各民族幸福地生活在一起……”7月28日,走进艾沙老人家,干净整洁的庭院、文化气息浓厚的墙面,一花一草尽情装点着农家小院,葡萄架下村民其乐融融地围坐在艾沙老人旁边,听着老人抒情地表达着自己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这是艾沙老人写下的一首诗歌《喜迎党的二十大》。
“近些年乡村变化确实大,家家户户住进新房子、用上天然气、开着小汽车,家门口就是风情街、产业街、农村夜市,做梦都没想到农村人能吃上旅游饭......”达西村村民热西旦•艾合买提有感而发。
在艾沙老人的带动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的感受、家乡的变化。
艾沙老人不仅是村里的老党员,同时还是基层“草根”宣讲员,他用生动的语言为村民讲述党的历史,讲述尉犁县各族群众携手共进、抱团发展的景象,讲述达西村从昔日的“盐碱地”到“黄金地”的艰辛历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并为村级事务积极建言献策,说起来艾沙老人也是村里的“大忙人”。
7月28日,在达西村同心小院,艾沙·吾守老人正在朗诵自写的诗歌。王潇雪摄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艾沙老人无时无刻都在为一老一小、左邻右舍村民们宣传着党的民族政策、惠民政策,是村民眼中的“宣传员”,孩子心中的“榜样爷爷”。
在达西村,艾沙老人还因注重民族团结而小有名气,是村里的民族团进先进典型。30年前,他与只身一人从河南老家来到尉犁县打工的郭宗俊结识,在艰苦的条件下为郭宗俊解决温饱、住所问题,之后结下了父子情缘。艾沙老人想把民族团结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于是,他主动把自家庭院打造成同心小院,继续传承着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大家看,这个同心小院是艾沙老人参与设计的,有民族团结示范墙、艾沙·吾守尔和郭宗俊的民族团结故事墙、“胡杨根”书屋以及传统文化长廊,摆放着56个民族的剪纸肖像,还展现了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从多角度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达西村讲解员夏提古丽·热合曼介绍说。
如今,艾沙老人依然坚持锻炼、看书、看新闻、写诗歌,他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继续学下去、写下去、干下去,以复信精神为引领,把民族团结搞好,把党的故事讲好,这样我的生活才充实。”
尉犁县以基层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宣讲员等为核心力量,在全县构建起挖掘典型、学习典型、实践典型的“朋友圈”,通过辐射带动,传播凝聚正能量,在文化润疆“润”字上下功夫,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