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建坤
在全球化与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国际贸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上海融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光振,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带领企业逐步成长为行业标杆,更以一系列原创技术推动着整个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从企业家到科研先锋,他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经营哲学:以改革破局,以管理增效
2010年,李光振在创立上海融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时,敏锐洞察到外贸行业正处于复苏与转型的关键期。面对上海自贸区内外贸企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局面,他前瞻性地将“持续创新”确立为企业核心战略,通过搭建跨境代购数字化平台、优化供应链服务等差异化路径,在电子产品贸易红海中开辟新赛道。凭借这一战略布局,公司迅速成长为国际贸易领域头部企业,其数字化供应链模式也成为区域外贸转型的典型案例,带动着近千家业内企业上线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多年来,融颐国际的创新实践始终引领着贸易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就在今年年初,融颐国际在创新运营管理方面又有大动作。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李光振提出了“精细化运营+智能化赋能”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亲自制定并签发了《营销部与开发部协同运营管理办法》,通过重构组织架构,打破部门墙,建立跨职能敏捷小组,建立起扁平化协作机制。据最新的运营数据显示,新机制实施近一年时间以来成效显著,融颐国际的整体运营效率提升了60%以上,市场需求的响应周期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并带动公司及生态合作伙伴实现了平均38%的销售增长。
时至今日,融颐国际的年营收规模已经从初创期的千万元级跃升至数十亿元,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李光振表示:“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持续进化,唯有主动拥抱技术创新,才能在国际贸易的红海中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
科研攻坚:技术赋能行业痛点
作为兼具企业家远见与科学家创新精神的行业领袖,李光振除了在企业管理上功勋卓著,还始终扎根科研一线,自主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行业颠覆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针对国际贸易领域长期存在的痛点,他主导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国际贸易风险检测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实现了合同与信用证的智能审核,将风险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8%,审核周期从传统人工所需的3天缩短至仅需2小时;创新的国际货物物流优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整合全球多国口岸数据,实现了运输路径的动态优化,为客户平均降低15%的物流成本;而基于云计算及区块链的国际贸易进出口电子商务平台,则有效解决了跨境交易中的信任难题,实现合同、支付、通关全程上链,使纠纷率显著下降70%。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已成功服务超过近千家国内外企业,更因其显著的实践价值荣获了2023年度国际贸易行业科技创新优秀发明成果奖,并被纳入多家知名高校MBA课程案例库,在推动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学术引领:产学研融合的践行者
李光振始终秉持“学术与产业应互为引擎”的发展理念,除了为自身的科研工作提供理论指引,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完成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进出口贸易智慧管理系统构建研究》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供应链协同模型”,这一理论成果不仅被列为行业标准参考,更为我国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其发表的《数字经济推动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分析》论文,也系统阐述了数字技术赋能国际贸易的创新路径,在学界和产业界引发广泛共鸣,对推动我国外贸数字化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北大博雅元培智库客座教授,李光振还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定期举办行业峰会、科技评优活动等举措,促进了学术界前沿理论与产业界实践需求的深度对接。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重要参考。今年5月,李光振荣获国家级大奖、国际贸易领域的至高荣誉——2024品牌影响力·国际贸易行业科技发展领军人物称号,正是业界对其在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
行业担当:树标杆,育生态
“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一个行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价值。”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李光振始终以推动行业整体发展为己任,在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作为行业领军人物,他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与多所知名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累计为国际贸易领域输送超过上百名既懂技术又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在行业规范化建设方面,李光振参与起草了《数字贸易创新技术人才规范化管理体系》等关键行业标准,通过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和国际合作的多措并举,积极践行“赋能行业、共赢未来”的从业理念。
从创业者到领军人,李光振用14年时间证明: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他带领融颐国际走出了一条“技术驱动+生态共赢”的道路,也为中国国际贸易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他计划成立“跨境贸易科技研发中心”,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商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