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索数字化时代非遗活态传承路径,7月25日,北京科技大学“甘露陇熠”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团采访甘肃文旅厅获悉,当地非遗数字化保护起步早、探索深,但面临技术迭代快、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多重挑战。
(7月25日实践团成员采访甘肃文旅厅工作人员)
文旅厅工作人员提到,早在2008年,甘肃便响应国家号召启动非遗数字化工作,建立了首个非遗数据库并获得国家认可。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也曾是甘肃非遗保护重点探索方向。2017年底,甘肃投入500万元建设大数据平台,采用租用服务器和云存储模式降低硬件压力,计划实现非遗活动实时直播功能。为呈现非遗发展历程,当地要求每5年重新记录项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探索全景化呈现。
谈到技术应用,甘肃曾用3D技术记录牛肉面、兰州鼓子等项目,也关注VR技术的应用前景,但经费成为最大制约。单个项目的数字化拍摄成本高达几十万,面对全省8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4名国家级传承人及大量省级项目,全面推进数字化需巨额投入,目前仅能鼓励科技企业和高校开展实验性工作。
此外,专业保护人才匮乏成为最大瓶颈,非遗保护机构和专职人员队伍与发展历史悠久的文物系统差距较大。尽管年投入已近8亿元且逐年增长,但人才短板仍制约着工作推进。
面临多重挑战,甘肃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多方协作工作体系:文旅厅牵头协调财政、发改、商务等十几个部门,通过联席会议统筹推进;财政设专项资金,发改负责基建立项,商务推动文化输出;社会力量依托非遗协会参与,目前各省基本已成立协会。
同时,针对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甘肃以政府主导推动非遗进校园,将民间文学等濒危项目编入校本教材引入校园,通过学校渠道培养传承人。这一模式成效显著:酒泉职业技术大学获批省级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整合20多所院校开展活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设非遗学院,开陶艺、唐卡专业,聘国家级传承人为带编教授;环县职业学校学生获全省非遗职业教育大赛一等奖。这些成功案例彰显了多方协同的成效。
在采访期间,甘肃省文旅厅工作人员还带领北京科技大学“甘露陇熠”实践团参观了当地非遗数字展厅,通过沉浸式技术呈现让非遗在数字空间中“活态绽放”,成为数字化传承探索的生动缩影。
据介绍,展厅依托前期建设的非遗大数据平台资源,采用分布式云存储技术整合全省83项国家级非遗、84名国家级传承人的数字素材,通过租用云服务降低硬件更新压力。目前已实现“动态展示、交互体验、历史溯源”三大核心功能,成为公众近距离接触非遗的重要窗口。从静态展品到动态交互,从片段呈现到全景还原,非遗数字展厅用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让“人民的非遗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落地生根。
(7月25日卢主任带领实践团人员参观)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甘肃正于困境中持续探索,期待以技术创新与多方协作破解难题,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实现活态传承、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