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盯搬迁安置社区群众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习俗的特点,把民族工作融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两个社区”创建中,全面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幸福社区,促进各民族搬迁群众交流融合。
构建“居住互嵌式”社区,利用省级示范创建资金,依托各民族特色,建设集餐饮、住宿、会务、民族教育为一体的特色风情村寨,有效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截至目前,已在4个安置点打造苗族、白族、布依族、彝族文化风情园。
构建“文化互嵌式”社区,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道德讲堂等教育平台,在社区开展感恩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美家庭评比等活动,并组建山歌队、快板队、舞蹈队、小品表演队等开展文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易地搬迁安置区开展感恩教育1009场次、民族特色文体活动343场次。
构建“发展互嵌式”社区,依托各类劳务机构,提供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点对点、一站式”免费直达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2024年以来,共引导3.28万人外出务工,帮助1316人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