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刊物《中国乡村振兴》杂志再次聚焦粤黔协作工作
500万元协作资金支持岩博酒业、投资建设佛黔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优势产业集群聚集……
继第11期以题为《融湾入海 蹚出“粤黔样板”共富大道》,关注广州市海珠区与黔南瓮安、贵定消费协作、产业发展、教育帮扶等关键领域后,日前出版的国家级刊物《中国乡村振兴》第20期杂志,再次聚焦六盘水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和黔东南州镇远县“佛黔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
该杂志报道,彝族群众,善饮酒,也善酿酒。淤泥乡岩博村村民用彝家传统方法煮小锅酒的历史已有600多年,当地家家户户都会烤酒。
青山掩映下的岩博村。图源:《中国乡村振兴》
“有这么独特的条件,何不发展制酒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呢?”基于此,2004年,由村党支部牵头,村民入股,成立了村集体企业“小锅酒厂”。
2011年,岩博村“两委”召开岩博小锅酒厂改扩建会议,160多户村民参与投资入股;2012年,岩博村村“两委”班子看准了小锅酒的市场潜力,大刀阔斧地对酒厂进行升级扩建,采用“招商引资+集体入股+村民认股”的方式,吸引了盘江集团、盘兴能投公司合作,建成总投资达1.5亿元、产量达5000吨的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岩博酒业)。
“真正让岩博酒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说到这,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至今仍然激动不已:“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讨论。讨论中,我向总书记汇报了岩博的‘人民小酒’,总书记亲切询问我们岩博酒有多少度?价格是多少…一时间,新闻媒体广泛关注,使‘人民小酒’一举成名天下知,销量一路飘红。”
岩博村村民在“人民小酒”生产车间实现就近就业。图源:《中国乡村振兴》
目前,岩博酒业占地600余亩,现有职工900余人,年产纯粮固态发酵优质清酱香型“人民小酒”达5000吨。
“我们希望建一条年产3000吨的纯酱香型白酒生产线。可是因为资金有缺口,一直未能建设,直到广东省中山市帮扶资金的到来!”余留芬说,2023年,岩博酒业获得5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有了这笔钱,总投资6000万元的纯酱香型白酒生产线开始启动,目前工程进展顺利,等到新生产线建好投产后,至少又可带动3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历经20年不断探索,岩博酒业从手工作坊的小锅酒厂,“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企业,销售额达到3亿元左右,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也让当地群众成为了“职业工人”和股东,不仅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年底还能拿到分红。分红最多的可以拿到20多万元,最少的也在1万元左右。
“我家老少一共七口人,有三人在酒厂上班,全家人每月在酒厂的务工收入就有1.2万多元,有了这个酒厂,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太好了。”岩博村村民赵金嫦乐呵呵地说。
黔东经济开发区产业园。邹渝/摄 图源:《中国乡村振兴》
同样,远在黔东南州的镇远县,也在如火如荼地做大做强佛黔协作农业产业园。杂志报道,要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激活乡村振兴活力,为此,该地编制《佛黔协作共建镇远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成立以县长任组长的佛黔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围绕畜牧业、中药材、酸系列食品等特色产业,按照“补链条、壮体量、促营销、优服务、创品牌”的发展理念,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内的水、电、路、通信等设施,优化营商环境,为农业生产和企业发展筑牢坚实基础。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优质企业培育,借助入驻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势,大力发展订单经济,促进优势产业集群聚集。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农产品经贸合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农产品优质基地6个,不断提升县域农产品品牌影响力。2021年以来,园区发展成效显著,已入驻企业117家,实现主导产业产值15.68亿元。
《中国乡村振兴》杂志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国家级刊物,不断聚焦工作乡村发展,关注粤黔协作工作,对粤黔协作工作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勉励协作干部在在贵州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东西部协作工作的政治意义,更加自觉担负起做好东西部协作的政治责任,更进一步把协作工作做出新的更大成效。(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