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苗、上盆、修剪、蟠扎、定型……近日,在柴桥街道芦源社区“工坊学堂”里,省高级盆景技师吴一平正给花农们讲述盆景产业新语境。
从紧跟花农需求,到链接资源提供菜单式课程,再到花木的全生命周期产业服务,这是柴桥花木从“技术传承”迈向“美学增值”的新阶段,也是街道围绕“花样乡韵”打造文明乡风带的一个缩影。
柴桥街道以钟观光纪念馆、芦源社区、高村村、河头村、花农客厅、岭下村、瑞岩景区为主要载体,通过“三美三化两链融合”的创建模式,串联起一条集文化传承、文明风尚、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村社和谐于一体的示范廊道,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三美”润民心,文明乡风浸润千家万户
日前,“北仑最乡音”村歌村K大赛柴桥街道预选赛暨“声动芦江夏乐未央”纳凉歌会,在柴桥滨江双岛精彩上演。选手们满怀对故土的深情轮番登台,用质朴的嗓音和真挚的情感唱响“家门口的音乐会”。
歌会背后,是柴桥通过深化道德建设、丰富精神供给、促进和谐善治,带来的“道德高尚心灵美”“精神共富生活美”“社会和谐人文美”。在钟观光纪念馆,假日学校的孩子们从钟观光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家国情怀,触摸责任的分量;在花农客厅,“轮值花匠”队伍为“中国杜鹃花之乡”再添一抹共富共美的亮色……
文明乡风如细雨润物,将柔性的文化力量渗入治理肌理。如今的柴桥居民道德素养显著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风尚和谐向善。
“三化”优环境,美丽乡村焕发新颜值
清晨,岭下村的保洁员老张骑着垃圾清运车穿梭在村道:“现在垃圾分类到位,连用过的农药瓶都定点回收。”柴桥街道通过“洁化、美化、精品化”提升,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品质。
河头村是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村。近年来,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河头村全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建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山、水、花、景、村”一体景观。
在这里,远看是花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是村民生活幸福的乐园。村民们安逸幸福,村庄也依托村庄建设契机持续发力,向艺术赋能乡村的目标大步迈进。
美丽乡村焕发新颜值的实践正沿着文明乡风带在柴桥遍地开花。高村村以大地为画布、彩稻为笔,在稻浪间描绘丰收的喜悦;花农客厅的直播间,“90后”新农人带动花木线上销售不断增长……美丽乡村不再只是风景,而是可感可及的日常、生生不息的力量。
“两链融合”促发展,文化IP激活共富动能
“这颗鹅耳枥是钟观光先生1916年发现的,如今我们把它设计成纪念邮票,让科学精神传播更远。”近日,《古树名木》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在钟观光纪念馆举行。这是继“镇海棘螈”后,柴桥的又一大文化IP。
利用这些本土IP,柴桥通过产业链升级、文化链深化,实现从“花木种植”到“全景式花乡经济体”的转变,构建“钟观光精神+花乡非遗”双遗产体系。街道陆续建设“花花市集”直播基地,孵化本土主播;设计“一季一主题”活动,打造“柴桥有花样”大IP,拓宽“柴礼有颜”“柴桥老味道”等特色品牌农副产品销路,扩容共富品牌传播矩阵。
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用艺术唤醒乡村空间,用IP活化在地文化。在这里,村民们实现了乡风文明与产业兴旺的深度融合,塑造“花开柴桥,文明有样”的示范品牌。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柴桥街道的“花样乡韵”文明乡风带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花开柴桥,文明有样”品牌建设,让乡风文明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书写更多“美美与共”的新故事。(记者 叶玉娇 通讯员 张雯琴 蔡森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