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贸新闻网
当前位置:经贸资讯网 > 热点关注 >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太原市风雅颂培训学校创始人郝惠静

2025-11-18 17:08 来源:未知

一路生花传千梦, 风雅成颂织锦绣

——访太原市风雅颂培训学校创始人郝惠静

守初心 风雨不辍传薪火

当新东方的英语标签深入人心,当学而思的数学优势众所周知,可专注于语文素养提升、扎根本土文化的培训机构却如“稀缺的星火”,难以满足孩子们对母语学的渴望。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与时代需求下,郝惠静带着她的“风雅颂”,悄然走进了太原家长与孩子的视野,成为了填补区域语文教育空白、推动母语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郝惠静出生于教师世家,父母与姐姐皆是教育工作者,她自幼耳濡目染,对讲台有着别样的情怀。18岁从师范学校毕业,她如愿踏上讲台,这一站,便是33年。在太钢子弟学校任教期间,她几乎获得了所有小学教师梦寐以求的荣誉:市标兵、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甚至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首届教师素养大赛斩获一等奖。然而,在荣誉满身之时,她却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个班最多只能影响四十多个孩子,但如果有一所学校,就能影响四百、四千,甚至更多。”这个念头如同一颗种子,在她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为践行梦想,为了给女儿树立榜样,2015年,郝惠静毅然辞去公职,以“风雅颂”为名,创办了一所专注于语文教育的培训学校。“语文不仅是学科,更是一种文化血脉、一种精神根基。在山西这样一个语文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我希望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语文家园,唤醒他们对母语的热爱。”

创业之初,只有三个学生,一间地下室,但她却倾注了全部心血。渐渐地,孩子们的作文从 “流水账”变成了“有细节、有情感”的佳作,有的孩子从“不敢发言”变成了课堂上的“小主持人”。于是,口碑的力量如同春风化雨般悄然扩散。3名孩子的家长将孩子的变化分享给身边人,亲朋好友、同班同学纷纷慕名而来,学生数量从3人变成13人,再到30人……小小的空间显然盛不下孩子们的笑声与期盼,郝惠静开始寻找更大的教学空间,最终租下了一处小四楼。三个月的精心装修,从硬装到软装,每一个角落都融入了郝惠静的教育初心。她满心期待着“开张大吉”,也确实如预期般迎来了学生的热潮。看着教室里坐满的孩子,听着家长们的认可,郝惠静以为,创业的“第一缕阳光”终于照进了现实。可她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正在不远处等待着她,而这,只是她创业路上“九九八十一难”的开端。

奉丹心 雅颂长吟润童心

如果说创业的起步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郝惠静遇到的第一次“暗礁”,几乎让她的教育梦折戟沉沙。就在新校区开张仅三个月,正当她和团队沉浸在教学的忙碌与收获的喜悦中时,一份“无证办学”的举报通知,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的热情。直到这时,郝惠静才明白,教培机构并非办理了工商执照就能运营,还需要一张“正规的培训许可证”——而在十年前的太原,这张许可证的办理难度远超想象:300多平米的使用面积、两套独立逃生通道、规定数量的窗户与通风标准、完善的消防设施……每一项要求都如同一道“关卡”,横在她的面前。

“没有退路,就只能咬着牙往前走。”郝惠静骨子里的韧劲在这一刻被激发。她迅速组织团队为家长办理退费,面对家长的不解与质疑,她一一耐心解释,用真诚赢得了大多数家长的理解。随后,她开始按照办理许可证的标准,重新选址、装修。这一次,她不敢有丝毫马虎,每一个细节都严格对照要求,从场地面积到消防设施,从逃生通道到通风采光,她亲自把关,生怕再出任何差错。办理许可证的过程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她跑遍了各个相关部门,提交材料、修改方案、等待审批,整整半年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在“奔波”与“等待”中度过。当那张“合规的培训许可证”拿到手时,郝惠静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不仅是一张证件,更是她教育梦得以延续的“通行证”。

就在她以为“风雨过后终将见彩虹”时,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教培行业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领域之一。“疫情期间,我们就像‘惊弓之鸟’,今天刚开课,明天可能就被通知停课;好不容易盼到解封,准备复课,一个小区出现病例,整栋楼就被封禁。”郝惠静的声音里满是无奈。停课不停“责”:房租要照付,员工工资要照发——郝惠静深知,语文老师的培养远比数学、英语老师难得,他们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应对孩子随时提出的作文指导、征文解答等需求,“这些老师都是我一手培养起来的,我不能在困难的时候丢下他们。”于是,即使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她仍坚持给老师们发放每月3600元的保底工资,这一发,就是三年。

命运的考验似乎格外“偏爱”这位执着的教育者。就在疫情的阴霾即将散去时,2022年“双减”政策落地,教培行业再次迎来“大洗牌”,大规模的退费潮就这样来了。痛定思痛后,郝惠静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转型。既然学科类培训受限,那就转向非学科的素养类教育,“但我们不能离开语文的根,要让孩子在素养提升中,依然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于是,风雅颂的课程体系迎来了全面升级:原本以“提分”为目标的阅读写作课,变成了以“文化浸润”为核心的国学课。同时,学校还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让孩子在畅快淋漓的表达中,学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体验,既保留了语文的本质,又避开了学科类培训的限制。

可就在风雅颂迎来 “第二个高峰”时,又一场 “意外”袭来——学校所在的大楼因手续问题,面临着被迫迁址的困境,要求两周内必须全部撤离。但她依然没有崩溃:“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教育也一样,只要你埋得够深、坚持够久,它终会破土而出,一路生花。” 慢慢地,新校区周边的道路修好了,周边的商业也热闹起来,这里甚至成了太原的“网红打卡地”,风雅颂的学生也再次 “死而复苏”,如今每周已有上千名学生前来上课,郝惠静的教育梦,在一次次绝境突围中,终于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秉匠心 师者如光以致远

在郝惠静看来,教育的本质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点燃式”的成长引导。因此,在风雅颂的发展过程中,她始终将“课程创新”与“品质提升”放在首位,用匠心打磨每一堂课,用创新丰富教育的内涵,让语文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背诵”“机械的写作”,而是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文化之旅”。

在文字教学上,郝惠静独创了“说文解字”的方法,让孩子在故事中理解汉字的起源与含义。比如讲到“凶”字时,她会给孩子讲古代人挖陷阱捕猎的故事:“‘凶’字的外框,就像一个深深的陷阱,上面铺着草皮,用来迷惑猎物;里面的一撇一点,就像陷阱底部的刀尖和剑尖,还可能涂了毒,一旦猎物掉下去,就很难逃生——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凶险’?”孩子们听得入迷,不仅记住了“凶”字的结构,更理解了它的含义,写错字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为了让孩子“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风雅颂还开设了许多“实践体验课”。每年春天,学校会组织孩子去郊外踏青,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写下“春天的日记”;夏天,会带孩子走进非遗工坊体验漂漆扇制作,看漆液在扇面流转晕染成独特纹样,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与灵动,再用文字记录下与非遗对话的奇妙历程;秋天,会组织“义卖洗衣液”活动——帮助周边自闭症机构的孩子销售他们贴标的洗衣液,每卖一瓶,自闭症孩子就能获得5毛钱的工资……这些真实的体验,都成了他们“演讲与口才”课上最生动的素材。

除此之外,在太原本地,孩子们会去参观六味斋的生产基地,了解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会去太谷饼厂,亲手打造各种形状的太谷饼,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山西特产的魅力;还会走进王家大院、乔家大院,触摸晋商文化的脉络;走进山西省博物馆、晋祠,聆听三晋大地的历史故事……在风雅颂课程体系中,如此一般的“游学”是最亮眼的一笔。每一次游学,学校都会给孩子定制一本专属相册每一张照片都配着文字说明,记录下孩子的每一个瞬间。“有个孩子把相册珍藏在床头,说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看到孩子这样,我就知道,游学的意义已经达到了。”郝惠静回忆道。

优质的课程,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为了保证教学品质,郝惠静打造了一套完善的教师培养与管理体系,分为研发、备课、质检三个团队:研发团队十二人,专门负责课程更新与内容创新,紧跟时代脉搏,融入新鲜素材;备课团队十二人,集体研讨、合作设计,保证教学主线清晰、知识准确;质检团队六人,随机听课、评分反馈,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教师不断提升。

在郝惠静的教育理念里,“教育”不仅是传授孩子知识,更是传递“爱与责任”的底色。因此,公益始终是风雅颂发展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组织孩子走进太原市福利院,为那里的孩子举办“集体生日会”;每年中秋节,学校会带领孩子亲手制作月饼,送到周边的敬老院与盲童学校,让老人与盲童们切实感受到节日的温暖…这些公益行动,为风雅颂赢得了“爱心企业”称号,也为郝惠静带来了“爱心企业家” 等诸多荣誉,更让身为政协委员的她,在向各级领导汇报工作时,多了份扎实的底气。

“没有一朵花,在开始栽种的时候就是花;也没有一朵花,到了最后还是花——花会凋谢,但会结出累累硕果。”郝惠静的这句话,不仅是她对教育的理解,更是她人生的写照。未来,当风雅颂的种子在全国更多城市生根发芽,当更多孩子在她的教育理念下爱上语文、读懂文化时,我们相信,她种下的“教育之花”,终将结出最甜美的“果实”,而她的“一路生花”,也将成为教培行业最动人的风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独家报道
关于我们 版权信息 信息合作 隐私保护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