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香漫岁月, 匠心铸非遗
——访昆山市非遗周市爊鸭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董阿明

吴淞潮涌,浸润玉峰灵秀;卤香氤氲,酿就江南至味。在昆山古城的烟火肌理中,一只爊鸭承载着数百年的水乡记忆,在时光流转中沉淀出非遗的醇厚。从明清渔家的生存智慧,到如今享誉江南的地域名片,周市爊鸭在世代的坚守中愈发绵长。
作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董阿明以匠心为魂、以岁月为媒,在灶火间淬炼传奇,用卤汁浸润文化根脉。他承先辈之艺、拓今朝之路,让古法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水乡风味成为昆山文脉的生动代表。当锅盖轻启,浓香漫溢街巷,那是江南的灵韵,是传承的力量,更是一位匠人对美食与文化的赤诚坚守。
董阿明,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市爊鸭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中式烹调师,国家名厨编纂委员会特邀专家委员,苏面传习所理事,首届“苏式面点非遗技能公开遴选传承人”项目遴选导师,《国家名厨》第七卷入编人物,2024 CHA中国美食烹饪锦标赛青年厨师创新专项赛特金奖获得者,资深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首届食文化赋能非遗与老字号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特金奖获得者,2025 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厨艺绝技绝活展示会上,经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荣获金奖。
创业路漫漫 爊香传美味
娄江潮声未改,周市烟火依旧。一缕醇厚的爊香,从清末的澜漕河畔飘至今日的街巷,承载着董氏家族的坚守与担当,更沉淀着江南美食文化的鲜活记忆。这缕香气,是时光的馈赠,是技艺的结晶,更是一座城未曾褪色的味觉图腾。
清代晚期,董氏先祖董留根自兴化戴家窑镇避乱南迁,摇着木船渡过长江,定居于苏州府新阳县澜漕村。他幸得妻族邱氏相传的明初“太保爊鸭”秘制配方,便融合家传乡厨技艺与江南烹饪智慧,在老灶前开启了非遗董记爊味的传奇。彼时澜漕河畔野禽遍地,野鸭、野鸡皆是上乘食材,他以丁香、肉桂等二十余味中草药为主材,搭配黄酒、葱姜等七味调料,经“旺火烧开、文火焖煮、冷卤浸泡”的古法淬炼,终将禽肉的腥膻化为入骨鲜香。“一家爊煮,满村飘香”,这缕凝结着生存智慧与饮食匠心的香气,顺着古运河飘向四方,让“董记爊鸭”的名号,深深烙进了江南的岁月肌理。


时光流转,爊香不散。这份手艺经曾祖父潜心精进,在乡间宴席中声名远扬,传至祖父时,虽逢动荡岁月,他务农之余仍坚守技艺,农闲时以当地禽类为材爊制售卖,并将秘方心传给了儿子。年幼的董阿明,便是在祖屋的老灶旁,闻着陈年老卤的香气长大,灶台腾起的白雾中,父亲清洗禽肉的专注 调配香料的严谨,都化作了他童年最深刻的印记。1983年夏,初中毕业的董阿明正式跟随父亲学习苏式卤味技艺,那些氤氲着药香的晨昏,早已将匠心的种子悄然种进了他的生命。传承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里,等待着某个契机绽放出新的光彩。
岁月不会辜负执着的坚守,时光终将为匠心加冕。2004年2月,董阿明怀揣着家族秘方与传承使命,在花桥的祖屋里开办了“花桥董记卤味”店,正式接过了五代相传的爊味薪火。
守艺难,兴业更难,想要让家族手艺扎根新时代、把企业做稳做强,这一路注定充满了艰辛。董阿明日复一日躬身深耕:天未破晓便起身忙碌筹备,在灶台前熬过了无数日夜;面对陌生的经营领域,他从零学起管理门道,在实践中摸索推广路径,于一次次试错中破解了诸多难题。那些浸着汗水的晨昏,那些扛着压力的坚守,都成了他前行路上最坚实的铺垫。
梅花香自苦寒来,时光终不负耕耘。随着口碑日渐积累,食客络绎不绝,原有小店已难以承载发展需求。2020年,董阿明顺势扩大企业规模,创办了“董记爊味斋”,注册了“董阿明爊味”商标,正式开启了品牌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份对匠心的执着与对事业的热忱,让董记爊味在江南烟火中,稳稳长成了独树一帜的风味地标。
曾经的祖屋小店,经时光打磨,如今已成为昆山市井的美食地标。店内招牌董记爊鹅,热气蒸腾间肉香四溢,酥烂的皮肉轻扯即开,药香与卤香交织的醇厚滋味令人难忘,引得南来北往的食客慕名而至。这道凝聚了五代匠心的美食,让食客于舌尖领略到了传承的魅力。
世家传,老卤承,岁月醇。从先祖泥灶到今日后厨,变的是规模形态,不变的是非遗坚守与风味本真。董记周市爊鸭,这道浸着江南文脉的美食,早已是昆山的味觉名片,它用醇厚滋味诉说:真正的传承,藏在一生的坚守里;难忘的味道,终成一座城的印记。


拓新承韵传非遗 持诚守信铸商魂
岁月如长河,沉淀出江南的风味密码;烟火似星辰,照亮了非遗的传承之路。昆山,河港纵横、水草丰美,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清冽的水质与天然草料,滋养出肉质细嫩、脂肪均匀的昆山大麻鸭与优质家鹅,为爊鸭奠定了得天独厚的风味根基。这里北接长江、南邻太湖,便利的区位让地道食材畅行流转,也让这缕卤香穿越百年岁月,成为江南味觉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风味的萃炼,最重要的是食材的选择与配方的精妙。董阿明深谙“好味源于好材”之道,始终坚持选用生长周期达标、体态健硕的优质家禽,所有食材均经严格检疫,养殖环境与饲料标准符合国家绿色食品规范,来源全程可溯。而配料作为爊鸭的灵魂,更是董家五代相传的味觉密码——二十余味中草药与香料循古方精准配伍,丁香提鲜、肉桂增温、茴香去腥、八角衬香,搭配黄酒、葱姜等七味辅料,经晾晒、研磨、封存等多道工序方成秘制配料。为契合现代健康理念,他主动剔除传统配方中未列入食品药材目录的成分,改用茶卡湖天然湖盐调味,既延续“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又让风味更显纯粹温润。


好材配好艺,方能成就传世美味。在制作工艺上,董阿明恪守“旺火烧开、文火焖煮、冷卤浸泡”的古法精髓,更将“三起三落三回锅”的传世诀窍贯穿始终。禽肉宰杀净膛后,经清水两小时浸泡逼出血水,再以沸水焯烫去除杂质;秘制卤汤大火煮沸后,放入禽肉即刻转文火慢煨,三次提温至沸、三次降温至微沸,让肉质在热胀冷缩中反复舒展,迫使肌理张开,让香料分子与卤汁精华无孔不入。全程专人值守、不时轻翻,最后经数小时冷卤浸泡,卤香在低温中沉淀凝聚,真正深入骨髓。启锅刹那,鲜香弥漫街巷,入口先是香料的复合醇鲜,而后是肉质的本味甘甜,放凉后风味更趋醇厚,酥烂不柴、肥而不腻,完美诠释“清香鲜嫩、爊味入骨”的极致特色。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革新。作为昆山市非遗爊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阿明深知,唯有在坚守本真基础上顺势而为,才能让传统风味持久鲜活。他以周市爊鸭、董记爊鹅为核心,拓展出董记麻鸭、董记麻鸡等特色产品;创新采用真空包装技术,既锁住食材本味与新鲜,更解决了长途运输难题,让江南卤香突破地域限制,同时推出真空礼盒装适配节日馈赠需求。此外,为了让这份非遗美味被更多人知晓、让技艺得以更好传承,他还借助互联网与多媒体平台宣传品牌、分享技艺,开通线上销售渠道,与线下门店形成良性互动,让非遗美味走进更多家庭。
而支撑这份创新与传承走得更远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品质坚守与诚信担当。董阿明将“诚信为本、服务至上”奉为圭臬,坚持明码标价、足斤足两,对待食客热忱周到,从食材甄选到卤制流程均亲自监督,所有制作流程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卤制环境洁净无菌,成品经多重检验方可上市。这份对味道的极致追求与对服务的真诚坚守,让“董记爊味斋”积累了大批忠实客群,从祖屋小店到品牌门店,规模虽变,初心从未动摇。
时光沉淀风骨,岁月见证荣光。历经多年深耕,在董阿明的悉心引领与坚守下,“董记爊味斋”先后斩获“中国·江苏十大乡土地标小吃品牌”“苏州全省知名品牌”“江苏餐饮特色名店”等多项荣誉,成为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小吃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已然成为苏式卤味的代表性品牌。


一生守非遗 秉诚展未来
味道藏着岁月沉香,传承连着初心本色。董阿明用半生光阴守护的,不仅是一门跨越五代的古法爊味技艺,更是一份想让老味道活下去、传下去的执念。他从没想过把手艺攥在自己手里,反而敞开后厨大门,把配方、火候、用料的门道倾囊相授,十几年间陆续带出90多名弟子。如今,这些弟子带着这份浸着水乡烟火的技艺,在江苏、上海、安徽、福建等多地扎根,开出一家家特色小店,让这缕古法鲜香跨越地域阻隔,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谈及未来,董阿明的规划实在而坚定。他要推动冷链物流全国覆盖,让偏远地区的食客也能尝到刚出锅的鲜醇;要深挖这门技艺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民俗底蕴,打造文旅融合项目,让食客在品味美食时,读懂其中的传承脉络;更要以“董记爊味斋”为核心,建起集餐饮、技艺培训、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非遗综合体,为古法技艺搭建更宽阔的传承平台。


除了手艺传承与事业拓展,社会责任也一直被董阿明放在心上。这些年来,他常常带着亲手做的爊味走进养老院、深入社区,为老人和困难群体送去舌尖上的温暖;未来,他也会继续把慈善事业做深做实,让公益与企业发展同行,用最质朴的行动,扛起非遗传承人的担当。
灶火煨了百年,老卤翻滚着非遗美食传承人的执着与光阴。董阿明守着这口锅,守的何止是滋味?是江南烟雨里熬煮的匠心,是游子舌尖上复活的乡愁,更是文明长河中永不熄灭的星火。当爊鸭香漫过街巷,我们终将懂得:所谓传承,不过是把一颗滚烫的匠心,熬进岁月的长河,暖了人间烟火,亮了山河故土。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