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缔造“绿”的王国
——访温州上善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爱绿

作为爱绿教育集团与上善健康科技的双料创始人,杨爱绿的人生轨迹始终循着“爱”与“责任”的脉络延展。从改革开放初期在萧江镇周家祠堂开办混龄幼儿班,到如今带领70家直营园所成为亚太第九、全国第五的学前教育品牌,她用四十载光阴诠释了“教育即生长”的真谛。而当人生步入下半场,她又以“上善若水”的哲思跨界大健康领域,将道家的千年竹盐古法从历史典籍中唤醒,让海盐、楠竹、黄土、松木在高温中融合成滋养生命的自然馈赠。她像一位执着的匠人,左手执教育之笔,书写孩童成长的诗篇;右手握健康之匙,开启自然养生的法门。而这篇关于竹盐的故事,正是她以岁月为火、以匠心为柴,熬制出的最醇厚的人生答卷。
破界初心 捍卫健康
当工业化浪潮将食品加工推向“效率至上”的赛道,当添加剂与化学工艺逐渐模糊了食材本真的味道,一场关于“回归自然”的健康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消费者的目光越过包装精美的货架,开始追寻食材的源头、工艺的初心——这便是杨爱绿与上善竹盐相遇的时代注脚。在健康产业方兴未艾之际,她以教育者的敏锐与创业者的果敢,为古老的竹盐文化注入了现代生命力,架起传统养生智慧通往当代健康需求的桥梁。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资产,更是社会责任。”这句镌刻在每一位上善竹盐人心中的文化宣言,揭示着创始人杨爱绿跨越行业的初心与共鸣。深耕幼教四十载,她目睹过太多家庭因长辈健康受损而步履维艰,也见过孩子们因饮食失衡而失去活力光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生命绽放,而健康,正是这承载绽放的沃土。”2019年,当众多企业家追逐互联网浪潮时,她却率领团队深入温州泰顺深山的怀抱,在生态腹地建起了一座竹盐工厂。这里没有流水线的轰鸣,唯有松枝燃烧时噼啪作响的韵律;没有化学试剂的刺鼻,只有楠竹与海盐交融的清冽芬芳——这便是她为“健康”二字精心铺就的纯净底色。
知古拓今 淬炼匠心
彼时的竹盐市场,或囿于古法的晦涩难懂,或浮于概念的喧嚣包装。杨爱绿却始终坚信:“真正的健康产品,既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也要扛得住当下的审视。”她翻阅《抱朴子》中葛洪炼丹的记载,循着东晋道学家“就地取材、以火炼药”的智慧,重新梳理竹盐的制作脉络。当发现古籍中“松柴为火、黄土封口”的细节时,她当即决定:上善竹盐的每一步工艺,都必须复刻这份与自然对话的虔诚。为寻得最合宜的楠竹,她踏遍了浙闽竹林,最终锁定在生长三年、直径七厘米的壮年毛竹——这份常人眼中的严苛,源于她的笃信:“三载光阴,竹的纤维蕴藏着最饱满的生命力,方能在烈焰中与海盐完成最完美的交融。”封存竹筒的黄土,必取地下四米深的净土,以避现代污染;煅烧的薪柴,非松木松枝不用,只因“松脂的清香能穿透盐晶,那是自然恩赐的天然调味”。
当海盐被填入三年生的楠竹筒,封以四米深黄土,再经九次松木煅烧,最终结晶的不仅是融合海盐、竹沥、黄土、松脂的复合矿物,更是一种可追溯的健康信仰与时间诚意。这份诚意,让上善竹盐在短短五年间便成长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科技企业,成功地铸就了“上善竹盐”民族品牌,从行业新兵成长为行业标杆。当其他品牌还在为“是否添加抗结剂”争论时,上善竹盐的调味系列早已实现了“零添加”;当市场上的碱性盐产品还在实验室里徘徊时,上善九烤竹盐凭借1300摄氏度的高温煅烧,自然形成pH值9-11的弱碱性特质,成为众多养生人士的首选。更难得的是,它打破了“传统工艺必低效”的偏见,年产1300吨的规模,既守护了古法的纯粹,又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如今的上善健康,已不再是单一的竹盐生产企业。它构建起“工厂+销售+商学院+民宿”的生态闭环:泰顺的工厂是生产基地,上海、广州的分部负责市场拓展,商学院培养专业人才,而爱绿山舍民宿则让游客在体验竹盐康养的同时,感受乡村的宁静——这种“产旅融合”模式,让竹盐从产品变成了一种可体验的生活方式。有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民宿住了一周后说:“每天用竹盐做饭,喝竹盐茶,感觉身体像被山林的清泉洗过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养生。”
九为极阳 尊享自然
清晨五点的泰顺山区,薄雾还未散尽,上善竹盐工厂的炉火已跳动着橘红色的光。第八次煅烧的盐棒正从炉中取出,竹筒的焦香混着海盐的清冽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仿佛千年时光在此刻苏醒。这是上善竹盐九烤工艺的关键节点,也是杨爱绿最常驻足的地方——她总说,看盐棒在高温中蜕变的过程,就像在看生命的成长,每一次淬炼,都是为了更纯粹的绽放。

竹盐的奥秘,藏在数字“九”里。东晋葛洪在葛仙山炼丹时,以“九”为极数,笃信九度煅烧方能凝聚天地的灵气。杨爱绿将这份古老的哲学智慧引入现代工坊中,以八次800摄氏度的煅烧为基,第九次1300摄氏度的烈焰为魂,令海盐在烈火中完成脱胎换骨的升华。初烤,海盐汲纳竹沥的清凉;三烤,黄土的矿物精华悄然渗入;至第九烤,1300摄氏度的炽热熔融盐晶,竹筒、松木、黄土的天地精华在此刻彻底交融。冷却凝结后的晶体,宛如一块浓缩了自然能量的瑰宝。
“九烤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一场循序渐进的对话,”杨爱绿曾在养生营中向学员阐释,“如同教育孩童,不可一蹴而就,每一次成长都需深扎于前一次的根基之上。”为精准掌控每一次煅烧的温度,她带领着团队反复调试炉温曲线,将古法的“凭经验”淬炼为现代的“可度量”。
一盐开道 万象更新
对工艺的极致追求,流淌在温州上善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每一款竹盐产品的细节里。上善竹盐调味系列:一烤竹盐,萦绕着松木的淡淡幽香,温和如初,适宜为婴幼儿调制辅食;三烤竹盐,历经三次高温的洗礼,矿物质愈显丰盈,炒出的青菜能锁住鲜活的翠色;九烤竹盐,乃养生臻品,舌下含服,盐晶于津液中缓缓融化,一股暖流仿佛自舌尖悄然淌向丹田——这是杨爱绿自古籍中发掘的古老智慧:“古人云‘津为玉液’,让竹盐与唾液交融,方为最佳的吸收之道。”

在竹盐日用品系列里,竹盐的清洁力与温和性被发挥到了极致。竹盐护龈牙膏添加了九烤竹盐粉末,既能清洁牙渍,又能缓解牙龈敏感;而竹盐洗发水则用竹盐的渗透力带走头皮的油脂,留下蓬松的发丝——这些产品没有花哨的宣传,却靠着“用过就离不开”的口碑,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浴室中。最令人称道的是竹盐食品系列,黑糖话梅棒棒糖将竹盐的咸与话梅的酸、黑糖的甜融合在一起,孩子们含着它,既解了馋,又补了矿物质;竹盐红糖姜茶则是冬日里的暖饮,九烤竹盐的渗透力能让生姜的辛辣与红糖的温润更快地被身体吸收。2024年,上善竹盐的味极鲜酱油与5°米醋斩获了浙江省“浙派好礼”三等奖。这款酱油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酿造,添加三烤竹盐替代普通食盐,既保留了酱香的醇厚,又平衡了钠钾比例。“在传统酿造工艺中注入竹盐的灵魂,就能让平凡的调味品有了养生的温度。”
从原料到成品,从工艺到包装,上善竹盐的每一个环节都透着“润物细无声”的用心。就像杨爱绿当年在幼儿园里,会在孩子的绘本上画满笑脸,如今,她也要求设计团队在竹盐包装上印上竹林、远山的图案——“让消费者打开盒子时,就能闻到自然的味道。”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让上善竹盐不仅是一款健康产品,更成为一种生活美学的载体,它告诉人们:健康可以很简单,就藏在一餐一饭、一茶一盐里。
行稳致远 共富有我
2022年,当上善健康正式加入国家“振兴乡村”项目时,有人劝杨爱绿:“做企业不是做慈善,采购本地原料成本更高。”她却十分坚定:“我们用了这里的竹子、松木、黄土,就该反哺这片土地。”于是,团队放弃了价格更低的外地供应商,选择与泰顺当地农户签订长期协议,约定“保底价收购”——即便市场价格波动,农户的收入也能得到保障。这种“取之自然,还之社会”的理念,贯穿于上善健康的发展轨迹。2023年,温州市鹿城区弘孝亭公益慈善服务中心授予上善健康“爱心单位”称号,表彰它连续三年为社区老人提供免费的竹盐健康讲座。而上善健康的公益脚步却远不止于此。2021年,贝思优托育园成为“上海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点”,杨爱绿便将竹盐的健康理念融入亲子活动中——在“小小竹盐师”体验课上,孩子们亲手包装竹盐,听老师讲“竹子如何变成盐”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种下了“珍惜自然”的种子。这种“教育+健康”的公益模式,让上善的善意像竹盐的渗透力一般,悄无声息地融入生活的肌理中。

在扩张商业版图上,上善健康同样秉持着“稳扎稳打”的作风。从2019年成立至今,它的足迹从温州延伸到上海、广州、贵阳,在全国布局销售网络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不盲目加盟、不急于扩张”的定力。“每开一个分部,都要先培训团队,确保他们能理解竹盐的理念。”杨爱绿说,“健康产品不能靠炒作,要靠慢慢积累口碑。”这种谨慎,让上善竹盐在2022年获得了“AAA级信用企业”认证,成为行业内诚信经营的典范。

从浙江省“行业创新创优示范单位”到“中国药膳研究会会员单位”,从上善竹盐获“浙宿好礼”最具人气奖到成为“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食疗食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一颗竹盐,链起的不只是海盐、黄土、松竹的物性融合,更是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的共生交响。这绿链如竹根在地下绵延,悄然地改变着中国乡村振兴的肌理。夜幕低垂,新采的楠竹在厂区码成青翠山峦。在松柴余烬的微光里,杨爱绿轻轻地扣上窑门。她知道,当黎明再次点燃1300℃的烈焰,那跃动的火光将不仅炙烤着竹筒,更在锻打着一种可能: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仍有匠人愿以“九死九生之火”,将古老的智慧炼作照进未来的光;仍有企业家相信,真正的商业向善,是让每一粒盐都折射出太阳的温度,让每一片绿荫都庇护大地苍生!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