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骆驼街道文化站科学实验室内,一群孩子兴奋地操作着手中的实验器材。而就在前两天、同一地点,退休居民周亚珍和她的伙伴们则为舞蹈艺术挥汗排练。这一老少和谐共处的场景,正是骆驼街道文化站2025年秋季“一人一艺”公益培训实施“分龄错峰”服务的生动写照。
通过精准分析不同居民活动时间,骆驼街道文化站优化配置课程资源,让专业场地服务不同群体,实现公共文化空间最大化效益。“周一至周五白天,这些空间主要使用群体是退休居民;到了周末,年轻家长带着孩子来上课的需求旺盛。因此,我们创新推出‘分龄错峰’安排。”骆驼街道文化站负责人介绍。
在工作日白天,骆驼街道文化站集中开设书法、美术、声乐、戏曲等适合中老年群体的艺术课程;到了周末,则将优质场地资源向少儿硬笔书法、少儿器乐、科学实验等课程倾斜。正是基于人群活动规律的空间规划,骆驼街道文化站实现专业教室“多用”目标。同一间教室,既能是老人书画天地,也能变身为孩子科普乐园,真正做到空间全时段高效利用。
课程设置方面,骆驼街道文化站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需求,分析预约数据,结合社区网格员收集的情况,将课程划分为“银龄艺术”“少儿启蒙”两大体系,有效提升居民满意度。“退休居民偏好节奏舒缓、社交性强的声乐、戏曲、舞蹈等课程,年轻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和课后托管,科学实验、硬笔书法等课程受到青睐。”骆驼街道文化站负责人说。
参与周末少儿课程的家长通过微信群反馈,平日参与课程的退休居民则依靠课堂交流、线下意见箱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我们根据家长反馈,调整实验课程难度、趣味性,也会听取老年学员改进教学的建议。”骆驼街道文化站负责人表示,借力“分众收集、分类优化”方式,他们能更快速响应不同群体需求。
如今,骆驼街道文化站通过“分龄错峰”服务,不仅实现高效利用场地资源,更营造出全龄参与、和谐共融的社区文化生态。在这里,每个年龄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公共文化服务正以更智慧、更温暖的方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